著名景点
观音阁简介
观音阁—穿堂经过山门,便可见一座高阁雄峙面前,这就是独乐寺的主体–观音阁。阁楼上高悬以“太白”署名的“观音之阁”题额。据考证,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书。观音阁高22.5米,东西宽26.7米,南北深20.6米。建筑风格“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式菪造”。观音阁和山门同在一个中轴线上,人置于山门内正中,透过山门可将观音阁尽收眼底。从外表看,观音阁为上下两层,实际上内里为3层。阁内的中间有一暗层,并有矩形空井,和四转平台,供观者驻足;上层也有空井,井为六角形,有门通向阁前露台。
观音阁共有28根立柱,外圈18根,内圈10根。柱子都有显著的侧脚。即指柱子不与地面保持垂直而是以两边略向建筑物中心倾斜,形成建筑物上小下大,比通常长方形结构增加了稳定性和抗震性。观音阁立柱的纵横方向,均以梁枋斗拱等构件拉连,形成双环框架。观音阁的斗拱式样有24种。多种斗拱的交迭使用,使观音阁的转角出檐深远,如翼腾飞。观音阁数以千计的斗拱和梁柱檩椽,彼此之间,全部以榫卯相勾连,结成坚不可摧的整体。在其重建后的1000多年中,虽经历了28次地震,包括其中破坏性的3次强震,而“官廨民舍,无一存,阁独不圯。”
观世音菩萨塑像
在独乐寺,蔚为壮观的是阁中耸立的一尊巨大观世音菩萨塑像,这尊塑像在离地面72厘米的须弥座上,高达15.4米,直入大阁顶部的斗八藻井。因其头上还生有10个小头像,故又称11面观音。观音弯眉高鼻,神态庄重,仪态万方。观音两侧各伫立一肋侍菩萨,略前倾于11面观音,一副似在听从调遣状。这些塑像均以细泥白灰塑成。线条明显,面部丰满,造型匀称,姿态优美,彩绘贴金,生动传神,皆系辽代雕塑艺术的珍品。
罗汉及两明王壁画
观音阁底层四周墙壁上,有五彩缤纷的壁画。壁画内容以高达2米多的十六罗汉及两明王为主体,也有与佛教有关的神话故事和世俗题材。每组画的内容各自独立,但又紧密相联,构成巨幅画卷。画面上站立的罗汉身着袈裟,脸颊丰润,慈眉善目,背景是翻腾的海浪和起伏的山峦。壁画下部的世俗题材,绘有丰满健壮的妇女形象及儒生道士。每幅画都有生动的故事情节,与著名的永乐宫三清殿等元代中期壁画相似,据断定为元代所画。
这些壁画,在清代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一次大修独乐寺时,被覆盖上一层1厘米厚的灰,1972年修整观音阁时才发现并剥出。从覆盖到揭出,这组壁画共隐藏了219年。
皇帝书法壁碑
位于观音阁西北侧,立有28块乾隆皇帝书法壁碑。每块高1.1米,宽0.8米至1.8米不等。碑文真迹是乾隆皇帝临摹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等名人诗赋及乾隆自己的歌章。壁碑字体或端庄秀丽,或粗犷苍劲,或深邃雄奇,风格各异,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故里寻踪
津门故里
简介
古文化街的南、北口,各有一座大牌楼。南口的楼匾写有“津门故里”4字,寓示着今日天津市区就是以这一带为原始中心区域而逐渐开发的而且在六、七百年间这里始终是商业繁华地段,常会使人产生“思古之幽情”。北口的楼匾写有“沽上艺苑”4字,寓示着这里的街貌、店铺、商品,都带有浓郁的艺术气息,尤其是古玩、字画、碑贴、文房四宝和天津民间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足可使人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这两座耸立在街口的大牌楼,以精致的造型、绚丽的色彩和朴实无华的楼匾题词,叩响游人的心扉,升腾起从历史遐想憧憬美好未来的感情。
街上的近百家店铺门面,皆为清代风格,一律青砖砌体、磨砖对缝,有坡顶、飞椽廊柱的楼阁,也有冰盘檐、挂落板、朝天栏杆的平顶小轩。举目望去,高低相间,起伏有致,各具特色。而到了古文化街中心的“天后宫”前,过街戏楼雄伟壮丽,桅杆旗幡直插云天,宫前广场宽阔豁亮,周围的建筑物也突然高大,使游人的观感从不断变化中形成高潮。倘若伫立“天后宫”前,遥望街南和街北,只见曲折跌宕,充满古巷幽深的意境。
“市井相连”的古文化街,尽管来自祖国四百八方和天津的各种工艺品、文化用品,五光士色,应有尽有。其中,以饮誉国内外的、具有浓厚天津地方特色的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和“风筝魏”风筝等,最为著名。
地理位置
以天后宫为中心的古文化街,南口的牌楼上高悬“津门故里”大匾,标志着这一带是800年前的一处居民聚落点。
金代在这里建立了天津城市最早的政治建制–直沽寨,今日市区就是以这一带为原始中心区域而逐渐拓展的。当人漫步这条古老街道时,总要情不自禁地寻觅历史的踪迹,体会一下古味、中国味、天津味和文化味,而且非寻不能出情趣。“故里寻踪”一名由此而来。
人文历史
古文化街的由来
从“天后宫”谈起——这条街上有一座古庙,原名叫“天妃宫”,后改为“天后宫”。因此庙门以北的一段街,叫宫北大街;庙门以南的一段街,叫宫南大街。要了解这一带的历史,还要从这座古庙谈起。
关于海神庙的历史
这座古庙是海神庙,它所供奉的海神娘娘,在史书和传说中都真有其人。史书记载着她姓林,是宋代福建莆田湄州岛人,生于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卒于北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因出生后一段时间不会哭,故起名林默。她生在海岛,娴于水性,遂有一个美丽传说流传在民间:“能乘席渡海,云游岛屿间,人呼神女,又曰龙女”。在宋代,我国的航海事业虽有较大发展,但在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条件下,海上安全无保障是严酷的事实。广大从业者幻想有一种超人力量,来保佑他们平安地飘洋过海,林默的一些传说,便很自然地被选中作为超人力量的偶像,成了他们心目中的“保护神”。
据说,在北宋宣和年间,赴高丽使臣路允迪的船队在海上遇风涛,7只船沉没6只,路允迪受随船人员启发,诚心祈祷林默的保护,所乘船只竟得生还。后来,由于路允迪的奏闻,对林默的崇信渐渐得到官府的承认。南宋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将林默封为“灵惠夫人”;南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又封为“灵惠妃”。到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开始晋封为“护国明着灵惠协正善庆显着天妃”。其间,封号一提再提,经历了由夫人到妃、由妃到天妃的过程。到清代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对这位“保护神”作最后一次晋封,封号为“护国庇民昭灵显应仁慈天后”,达到皇封的最高品级,由天妃改为天后,民间俗称“娘娘”。
元代以来,北方沿海一带的海神庙,多称“天妃宫”;清代封“天后”,于是改称“天后宫”。
金代在古文化街一带设“直沽寨”之后,到元代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又在原地设“海津镇”。元代建都北京,为维持朝廷军政开支,在南方搜刮大量粮米,通过内河和海路北运,史称“漕运”。当时,船队载着粮米从刘家河(今江苏太仓浏河镇),出发,出长江口沿着海路北上,进入海河,驶到古文化街附近的三岔口,再卸下粮米,装到小船上,沿着北运河运往北京。此外,在当时成为繁忙“漕运”枢纽。于是,在元代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这里建“天妃宫”;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后,又改称“天后宫”。
这座古庙的香火一直很盛,元代张翥写的一首诗,生动地描写了当时祭祀的盛况:“晓曰三汊口,连樯集万艘。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入庙灵风肃,焚香瑞气高。使巨三奠毕,喜气满宫袍。”
清代乾隆末年,画家江萱所绘《潞河督运图卷》中有一段画,就断续画出了宫南大街、宫北大街的街景:店铺鳞次栉比,廊舍华丽整洁,有的院落花木扶疏;铺面多是前檐满敞形式,有烧锅店、钱号、肉铺、海味店、药铺、布店、米面铺、酱园、烟铺、饭馆、客栈等,在几处稍许宽敞的角落,还有商贩驻足叫卖;街上的行人、车、桥络绎不绝;绿瓦红墙的“天后宫”和彩绘华美、平台宽广的宫前戏楼,格外引人注目。从中,使人们领略到200多年前的繁荣景象。
然而,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天津被开辟成商埠,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介入天津城市生活,经济重心逐渐向东南转移,这一带开始衰落,大型店铺越来越少,只剩下一些小门面和手工作坊等。“天后宫”的香火也少了,道士只好出租庙内神殿维持生活,这一昔日“灵风肃、瑞气高”的神仙圣地,一变而成摊贩市场,专卖一些市内各处不经见的商品吸引顾客,如金鱼、玻璃鱼缸、泥塑戏剧脸谱、盆景、山石和竹木制品等。
如今的古文化街
作为津门十景之一,天津古文化街一直坚持“中国味,天津味,文化味,古味”经营特色,以经营文化用品为主。古文化街内有近百家店堂。
解放以后,沿街的一些小店,有的合营他迁,有的转为工厂车间,大部分变成临街住户。“天后宫”的大殿,也一度成为厂房和民居。
1985年,天津市政府决定将宫南大街、宫北大街修成古文化街,同时修复“天后宫”。修复后的古文化街全长580米,有近百家店铺以典雅多变、步移景换的建筑风格,成为人们流连忘返的去处。
1989年,以经营景泰蓝、苏绣、内画水晶为主的乔香阁落户古文化街。20年来,乔香阁适时扩大经营范围,并将销售渠道扩展到了德国(布莱梅、柏林、吕贝克) 日本(大阪) 马来西亚(巴生、吉隆坡等地。在同类化商店不断增多的情况下,乔香阁始终站在顾客的立场上,坚持以新产品和高品质吸引中外顾客。
如今,在店主的精心经营下,乔香阁内的商品种类增多至景泰蓝、苏绣、内画水晶、珍珠、翡翠、翡翠手、工艺伞、工艺宝剑、华服等十几种。还有店主独具匠心手工编织的水晶、珍珠、碧玺各种材质的项链。乔香阁希望在国际化浪潮不断深化的时期,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产品能够走出国门,为国增光。
“天后宫”前有一片空旷地带。随着大批人员和南货的到来,“宫前集”应运而生,这里出现人烟茂密、集市繁盛的新局面。明清两代“漕运”不断,对海神的崇奉不衰,所以“宫前集”在很长的一段年月里,始终是一个百物云集、熙熙攘攘的场所。不知从哪个时代开始,庙前逐渐形成了街道,建起大大小小的店铺原来日出而设、日暮而散的集市,被店铺的经营活动所代替。宫南大街、宫北大街就是这样出现的。
著名景点
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年画是中国名气很大的民间木牌年画,始创于明代崇祯年间,清代雍正年间逐渐兴盛。杨柳青年画的产地,并不只是限于天津城西的杨柳青镇,当时附近方圆数十里的村子,几乎“家家都会点染,户户全善丹青”。杨柳青年画是在宋元绘画和明代木刻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彩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并通过寓意、写实等多种表现手法,表现了人民的美好感情和愿望。其中,尤以反映各个时期现实生活、民俗风尚和历史故事见长。解放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先后成立了杨柳青年画合作社和杨柳青画店。1960年,周恩来总理视察了杨柳青画店,对于杨柳青年画的创新精神,给予很大的鼓励。如今,这株瑰丽的民间艺术之花,正在艺术园地里盛开。
“泥人张”彩塑
“泥人张”彩塑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就已有一定的声誉。“泥人张”–张长林,字明山,生于1826年,卒于1906年。他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水平,又饰以色彩、道具,形成独特风格。其伤口大者尺余,小者盈寸,造型优美、神情生动,酷似真人,成为民间艺术奇葩。张明山把技艺传给了儿子,儿子又传给孙子、曾孙等,张氏祖孙几代一直继承着这门手艺。1959年,天津成立了“泥人张”彩塑工作室,由“泥人张”第4代张铭主持,培养了一批彩塑艺术人才,使这一艺术不断发展和创新。郭沫若同志曾赋诗盛赞:“用泥造人始女娲,明山泥人锦上花,昨日作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满天下”。